【原文】<br> 逼則反兵(1),走則減勢(2)。 緊隨勿迫,累其氣力,消其鬥志,散而後擒,兵不血刃(3)。 需,有孚,光(4)。<br> <br>【按語】<br>所謂縱者,非放之也,隨之,而稍松之耳。 窮寇勿追(5),亦即此意。 蓋不追者,非不隨也,不迫之而已。 武侯之七縱七擒,即縱而隨之,故躡輾轉推進(6),至於不毛之地。 武侯之七縱,其意在拓地,在借孟獲以服諸蠻,非兵法也。 若論戰(7),則擒者不可復縱。<br><br>【註釋】<br> (1)反兵:回師反撲。<br> (2)走則減勢:走,逃走;勢,氣勢、銳氣。<br> (3)兵不血刃:兵,兵器;血刃,血染刀刃。 指不戰而使人屈服或未交鋒即獲勝利。<br> (4)需,有孚,光:語出《周易需》。 意為:身處險境要善於等待,如果有誠心,就會前途光明,大吉大利。<br> (5)窮寇勿追:語出《孫子兵法軍爭篇》,原為"窮寇勿迫"。 窮,窮途,無路可走。 窮寇,指陷於困境、絕境的敵人;勿追,不可逼得太緊。 "<br> (6)輾轉推進:迂迴曲折地向前推進。<br> (7)論戰:從戰爭角度看。<br><br>【原文翻譯】<br> <br>逼得敵人太緊,對方就會回師反撲。 如果讓敵人逃跑,就可以削減其氣勢。 追擊敵人,只需緊隨其後而不要過於逼迫它,這有利於消耗其體力,瓦解其鬥志,等到敵人士氣低落、軍心渙散時再擒獲它,這樣就可以不與人交戰就能獲得勝利。 《周易需》卦上說的"突破險境要善於等待,如果有誠心就前途光明"說的就是這個道理。<br><br>【按語譯文】<br> <br>這裡所說的"縱",並不是說要放跑敵人,而是說要尾隨他,只是稍許放鬆一些罷了。 《孫子兵法》所講的"窮寇勿迫"也就是這個意思。 所謂"不追",並非說不必追趕了,只是說不要把敵人逼迫得太緊。 諸葛亮對孟獲七擒七縱,就是採取放他而又跟蹤他的辦法,一直跟蹤孟獲進軍到五穀不生的荒僻地方。 正因此,才需要迂回曲折地向前推進。 諸葛亮的「七縱」孟獲,本意在開闢和拓展蜀漢的地盤,因此需要藉助蠻王孟獲來收服南方少數民族,嚴格地講,並不屬於兵法的範圍。 如果從戰爭角度講,逮住敵人後是不能輕易放掉的。<br><br>【計名解析】<br> <br>欲擒故縱:欲,想、希望;擒,捉拿;故,故意;縱,放開、放鬆。 為了要捉拿它,故意先放開它,使它不加戒備。 比喻為了更好地控制,故意放鬆一步。 軍事上指要想使敵軍失去戰鬥力,徹底瓦解,必須示以一線生路,讓其抱有不戰而求逃生的念頭,這樣會造成更有利於己的戰機。<br> <br>一般來說,一時縱敵百日之患,但在特殊情況下,縱敵不僅無害反而有益。 有時是為了放長線釣大魚,有時是為了積蓄力量以便更有效地打擊敵人,有時是為了防止敵人做垂死掙扎,減少自己不必要的犧牲。 但縱敵也必須有節有度,要記住,縱敵不是放任不管,放虎歸山,而是在戰略上的必要放鬆。<br> <br>【計名源出】<br> <br>此計最早表達是在《老子》第三十六章:"將欲歙之,必固張之;將欲弱之,必固強之;將欲廢之,必固興之;將欲奪之,必固與之。 "老子這句話體現出卓越的辯證思想,後世對此多有發揮。 《鬼谷子》指出:"去之者縱之,縱之者乘之。 "《太平天國文書》說:"欲擒先縱,欲急故緩,待其懈而擊之,無不勝者。 ""欲擒故縱",意思是為了捉住敵人,事先要放縱敵人。 這是一種放長線釣魚的計謀。 "
正在翻译中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