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本章說解】<br>此章經旨,在於教導世人認識:道以清靜為體,以中正為用。<br><br>人能知大道之體用,不有求勝之心,不執一偏之見,不陷入陰陽一端,心修無極,立於旋極,把握太極,執兩而用中,未有不成其為大者。<br><br>大道至平至常,至虛至無。 人未達到虛無之境以前,仍處在平常之域,只見其盈,不見其缺;只覺其優,不覺其拙。 所以太上雲:「少則多,多則惑。 "民諺雲:"洪鐘無聲,滿壺不響。 "皆是言虛之意。 大德不德,是以有德;大為無為,是以有為,並非謙詞也。 道本是虛無一氣,惟其有德,是以無得;惟其無得,是為有得。 故道愈高之人,其心愈下;德愈大,心愈卑,心身言行,完全適從於道。<br><br>常人最容易犯的毛病,就是稍有所長,便詡(xǔ,大言也。 )诩然驕盈自誇,傲物淩人,這是無道無德的表現。 故太上曰:「為學日益,為道日損,損之又損,以至於無」,方為得道。 修道並非常人所理解的百工技藝之術,而是以虛無為宗,功至於忘我之境,進而至於忘忘的混沌狀態,即是已至化境。<br><br>日月之燭光照六合,山嶽之高隱生寶藏。 天之高明,地之博厚,皆非有作有為而成。 天地之大,日月之明,山河之流峙,人物之生成,皆因感陰陽動靜之機,得太極中正之理。 雖然皆同此清靜之氣,均得此清靜之理,但有清濁之不同,其理又有深淺之不一才形成了萬物萬理之差異。 若能常守清靜無為,固有之天德積修無缺,便是大成之人;倘若失去清靜的正氣與正理,私意橫出,便是失卻清靜之正性,難以成為大成之人。<br><br>本章論述萬事萬物相反而相成之理,重述"反者道之動"之大義:"缺"者所以為"大成","衝"者所以為"大盈","屈"者所以為"大直","拙"者所以為"大巧","訥"者所以為"大辯"。 這些都是"反者道之動",相反而相成,以反而為用,因而才能大得大成的自然法則。<br><br>世人用事,循有而忘本,知陽而不知陰,知動而不知靜,知順而不知逆。 故力求勝物而愈不能勝,最終適得其反,事與願違。 皆因其不能以清靜為體,不能執兩而用中之故也。 學道之士應知:退是進,弱則強,虛為盈,無為有,以反為正,以減為增。 故修證的進與不進,就看心之忘與不忘,唯此而已! "
正在翻译中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