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處厚】上德的人不自恃有德,所以實是有德;下德的人刻意求德,所以沒有達到德的境界。 上德的人順任自然而無心作為;下德的人類比自然而有心作為。 上仁的人有所作為卻出於無意;上義的人有所作為且出於有意。 上禮的人有所作為而得不到回應,於是就揚著胳膊使人強從。 所以喪失道就會失去德,失了德就會失去仁,喪失了仁就會失去義,失了義就會失去禮。 遠離大道的禮制,是忠信衰敗的表現,也是禍亂的開端。 預設的種種規範,不過是道的虛華,是愚昧的開始。 因此大丈夫立身敦厚,而不居於淺薄;存心篤實,而不居於虛華。 所以拋棄淺薄虛華,採取敦厚樸實。 <br><br>具備「上德」的人不表現為外在的有德,因此實際上是有"德";具備"下德"的人表現為外在的不離失"道",因此實際是沒有"德"的。 "上德"之人順應自然無心作為,"下德"之人順應自然而有心作為。 上仁之人要有所作為卻沒有回應他,於是就揚著胳膊強引別人。 所以,失去了"道"而後才有"德",失去了"德"而後才有"仁",失去了"仁"而後才有"義",失去了義而後才有禮。 "礼"這個東西,是忠信不足的產物,而且是禍亂的開端。 所謂"先知",不過是"道"的虛華,由此愚昧開始產生。 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,不居於澆薄;存心樸實,不居於虛華。 所以要捨棄澆薄虛華而採取樸實敦厚。 <br><br>上德的人不自以為德,所以才是有德;下德的人有心施德,所以就沒有德;上仁的人有所作為,卻出於無意;上義的人有所作為,且出於有意;上禮的人有所作為,若得不到回應,於是就伸出手臂來使人們強從。 所以失去了"道"而後才有"德";失去了"德"而後才有"仁";失去了"仁"而後才有"義",而後才有"禮"。 當社會需要用"禮"維繫的時候,虛偽巧詐也就產生了,禍亂也就跟著來了。 自以為聰明的人,以知取巧,實在是愚昧的根源。 因此大丈夫應守質樸的大道,不要虛偽的巧智,捨棄禮智的浮華,取用道的精神。 道德修養共分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、智,合於道德社會,一切需自然而行,當社會須要禮智來維繫時,詐偽已生,社會已經是不堪設想的時候了。 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,天下萬物生於有,有生於無,道的運行反覆回圈,周流不息,才能產生綿延不盡的生命。 道的作用柔弱謙下,天下萬物是從"有"而產生的,而"有"是從"無"產生而來的,"無"是道之體,"有"是道之用,人應無為、無事、無智、無知、無欲、無我、無私,才能達到"道"的最高境界。
正在翻译中..